突眼蠅是生物學上很出名的例子,說明性選擇在演化過程中可以誇張地影響生理構造。據科學家研究,雌性突眼蠅似乎偏好眼柄較長的雄性,原因是眼柄長度代表了較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優良基因,雌性的偏好選擇令眼柄較長的雄性得到較多交配的機會,亦令長眼柄的基因較大機會繁衍下去。有時見到兩隻爭奪配偶的雄性頭對頭碰在一起,未打鬥前先比併一下眼柄長度,通常眼柄較短的都會不戰而逃。在突眼蠅的世界,一寸長就是一寸強。
這裏所說的是突眼蠅科(Diopsidae)的成員。事實上,蠅類中也有幾科的部分成員是突眼的,例如實蠅科(Tephritidae)、果蠅科(Drosophilidae)、寬口蠅科(Platystomatidae)等。但牠們的觸角都長在頭部中央,只有突眼蠅科的觸角長在眼柄末端近複眼的位置。大家可以比較雙眼突出的斑翅蠅科 Ulidiidae,觸角位置明顯與突眼蠅不同。
紅色箭咀所示為突眼蠅的觸角,位於眼柄末端 |
全世界紀錄了百多種突眼蠅,主要出沒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相比之下整個歐洲只紀錄了一種突眼蠅,北美洲也只有兩種。牠們多於河流附近有樹林遮蔽的陰暗葉面上踱步,以腐植質或植物上的細菌為食,一般飛得不遠亦不快,十足像一塊紙絮在半空飄浮。
我暫時在香港七個地點見過或聽朋友轉述有突眼蠅出沒,包括梧桐寨、沙螺洞、古家園、丹山河、清潭水塘、中文大學和大埔滘。這些地點當中有五個是在偏遠河溪附近,包括平地和山上,另外兩個地點屬人工水池,例如最新發現其踪影的大埔滘野外研習園。可能是牠們體型太小,又或者和螞蟻的體色相近,連拍攝昆蟲的人也不特別為意牠們的存在,我相信實際分佈範圍應該更加廣泛。
在香港,較為人知而且穩定的突眼蠅族群可在梧桐寨找到,由山上主瀑到山下萬德苑附近都有紀錄。這個族群相信是四斑泰突眼蠅 Teleopsis quadriguttata,從背面可見到四個白點,實際上是帶褐斑的翅膀中間無斑部分透視腹部白色斑紋。大爆發時曾經見過十數隻聚集在同一個地方!
另外幾個地點所發現的突眼蠅,斑紋與梧桐寨的有異,而且普遍較細小,可能是另一些品種。當中有些個體的眼柄明顯較長,相信是雄性。大家又能否在下面的照片找出不同地點的突眼蠅有甚麼分別?
梧桐寨
沙螺洞
古家園
丹山河
大埔滘
在香港,較為人知而且穩定的突眼蠅族群可在梧桐寨找到,由山上主瀑到山下萬德苑附近都有紀錄。這個族群相信是四斑泰突眼蠅 Teleopsis quadriguttata,從背面可見到四個白點,實際上是帶褐斑的翅膀中間無斑部分透視腹部白色斑紋。大爆發時曾經見過十數隻聚集在同一個地方!
另外幾個地點所發現的突眼蠅,斑紋與梧桐寨的有異,而且普遍較細小,可能是另一些品種。當中有些個體的眼柄明顯較長,相信是雄性。大家又能否在下面的照片找出不同地點的突眼蠅有甚麼分別?
梧桐寨
沙螺洞
古家園
丹山河
大埔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