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3日星期日

004 │ 音樂昆蟲

草蜢算是小時候接觸得比較多的昆蟲,小學旅行時與同學在草地上捕捉牠們已是指定動作,那時屋邨樓下亦多叔伯拿著一包包草蜢餵食籠中鳥;不瞞大家,我也是聽草蜢的歌長大的。

草蜢於1994年發行的「音樂昆蟲」專輯
原圖連結


草蜢這隊組合名稱的來源,其中一個原因自然是源於這種昆蟲擅於跳躍的特性,以突顯他們走跳舞組合的路線。留意一下草蜢(這裏指昆蟲,不是組合)的後腿,比起其餘兩對腳甚至其他昆蟲的都異常地粗壯。牠們藉著彎曲後腿,令那大型屈肌(flexor)收縮,將能量儲存在關節,原理就如彈弓一樣。當肌肉放鬆,能量釋放,便能將身體彈躍至老遠。若以人類尺度比較,相等於由足球場一邊龍門跳至另一邊,確然十分屈機。



粗壯的後腿其實還有另一用途,就是與前翅硬化了的邊緣摩擦發出聲音吸引異性。草蜢有一對簡單的耳膜在腹部第一節,平時被翅膀覆蓋,可以讓牠們分辨不同的節奏和強度,但卻不能分辨音調。而不同種草蜢的「歌聲」有著各自獨有的節奏,讓雌蟲和雄蟲可靠聽覺知悉對方的存在。我想草蜢(這裏指組合,不是昆蟲)在起名的時候或許有考慮牠們又唱得又跳得這些特性吧?

據維基百科所說,選擇草蜢(最初出道時是草蜢仔)這名字亦和他們三人的姓氏(蔡和蘇)都帶草花頭有關;而昆蟲草蜢之名,除了是因為牠們在草叢出沒之外,與牠們以草葉等植物為食應該也有點關係。在科學書上,較常見的名字是蚱蜢,又或者是近年常常在網絡媒體聽到的蝗蟲;以分類學來說,其實草蜢、蚱蜢、蝗蟲三個詞語都可用來概括直翅目(Orthoptera)下的錐尾亞目(Caelifera,中文有時會稱短角亞目)昆蟲,基本上是互通的,並沒有某個稱呼特別指某一類群,惟蝗蟲一詞多用於某些會大量繁衍、聯群結隊遷徙尋找食物、令農作物失收的品種;英文中的grasshopper和locust也可作如此解讀。

有短角亞目即代表有長角亞目。草蜢的觸角通常都不太長,而牠們那些被歸類作長角亞目(或稱劍尾亞目 Ensifera)的親戚,包括蟋蟀、螽斯等,不少都有比身體更長的觸角。牠們同樣有粗壯的後腿,但身體構造以至發聲原理均有差異,遲些再介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