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星期六

006 │ 螳螂臂

關於螳螂的成語和諺語好像都是貶意的,如螳臂擋車、螳螂捕蟬,令牠們成了不自量力或目光短淺的代言蟲。牠們遇到我時,雖不致於張牙舞爪,但一定會擰側頭打量我,自信心極為爆棚。雖然如此,在那個尺度的世界,牠們絕對是頂級勇猛的殺手,能捕捉到、能吃的都不放過,還真的可以吃到片甲不留。我也試過在處理家居螳螂時被其咬至皮開肉綻,痛到標眼水。



憑外貌,其實也很容易將螳螂和大部分其他昆蟲分辨開來:
  • 頭部大,呈倒三角形,有兩隻圓突、由萬多個小眼組成的複眼,以及噬咬力強的口器。
  • 前胸特長,關節組合令頭部和前足可靈活地轉動。
  • 前足為捕捉獵物專用:基節和轉節比其他昆蟲、甚至另外兩對後足都長得多;粗壯的股節和脛節上長滿小刺,脛節末端成彎爪形,有如鐮刀一樣。這些配置都讓螳螂能緊緊地擒住獵物。
世界上也有一些昆蟲和螳螂「撞樣」,曾經令我朝思夜盼的螳蛉、香港也有的螳水蠅都是經典例子,這不代表牠們有近親關係,而是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結果:牠們有相似的捕食習性,經年累月下演化出類近的身體結構;情況正如雀鳥和蝙蝠的前肢都演化為翅膀,但蝙蝠屬哺乳類而非鳥類一樣。



螳螂是伏擊型捕獵者,會維持不動狀態,靜靜佇候獵物到來,方以閃電手快速出擊。身軀的保護色可讓牠們融入周遭環境,例如香港的螳螂大都是綠色,與草葉相近,就算行走時也要前後輕輕搖晃,模仿樹葉被風吹的狀況。將這類擬態推向極致的莫過於生活在東南亞、普遍被稱為蘭花螳螂的  Hymenopus coronatus,以及原產於印度和斯里蘭卡、外號小提琴螳螂的 Gongylus gongylodes,當牠們待在花旁或植枝上,就算在相片中也難以看出那是一隻昆蟲。

雌性螳螂在交配後會分泌蛋白質泡沫,將卵產於其中,泡沫在空氣中暴露一段時間後會硬化變成卵鞘,保護尚未孵化的下一代。中藥所指的桑螵蛸即是晒乾了的螳螂卵鞘。除了螳螂之外,蟑螂也會將卵產在卵鞘中。

至於同類相殘、甚至在交配期間雄蟲被雌蟲吃掉頭部等軼事,皆十分廣為人知,日後再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