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星期二

035 | 蜚聲國際

你有沒有一些夢境,就算經過多年後也記憶猶新?

如果有的話,是熟悉的環境,還是歷險的場景?是甜絲絲的春夢,還是喪屍追的噩夢?

我有一個,很短的,但我估計你未必想聽,更不想經歷這夢境。

強烈建議你想清楚才再看下去。

真 ● OK?

夢境中的場景是我的家。那時我還未夠十歲,一向睡在碌架床上層,而碌架床就在客廳,坐在其上可鳥瞰整間屋的活動情況。其中一邊牆頂與天花板間有一組吊櫃,由廳的一端伸延至我的床尾。

七十年代落成的長條型公屋,騎樓比客廳低一級,而夢境一開始,我就見到有大曱甴在騎樓爬上一級,向客廳邁進。

用邁進,是因為不止一隻大曱甴,而是一隊隊的大曱甴,一字排開,魚貫而入!

「嘩搞乜鬼呀??」

夢中叫喊是沒有人理會的。曱甴大軍以正常地快的疾走速度(你應該懂的)鋪滿地面,也向上爬上牆身,沿著吊櫃向我張床方向浩蕩前進,逐漸地櫃面亦全鋪滿了啡色!

你驚嗎?我好驚。盤算著如何離開,但即使從上格床跳下來,地面上也沒有落腳之處。

而最驚的東西亦跟著發生。

大軍沿著碌架床的爬梯,湧上了我的床邊,亦即是我的腳趾邊!

之後,沒有了畫面,沒有了聲音。

因為夢醒了。

********

曱甴是少數在我那個年代小學課本出現的昆蟲之一,但不是出現在科學書,而是健教書中,課本上的名字叫蟑螂。年輕數代的,卻已通通歸入常識這一科。

課本植入我腦中的,就是曱甴是傳播疾病的媒介:牠們身體扁平,偏好群居於陰暗角落,出入污穢地方,身軀和排泄物會將病菌帶到食物上,身上也攜帶著致敏原,故必須除之而後快。

其實絕大部分曱甴都只在野外生活,甚少入屋,而且外貌不討厭,如這隻斷了一邊觸角的黃緣擬截尾蠊 Hemithyrsocera lateralis

見過綠色的曱甴沒有?(鳴謝Maomorning提供相片;圖中為一種鋸爪蠊 Chorisoserrata sp.)

利申:在室內的環境,我是懼怕大曱甴的,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病媒這已植入腦中的身份。篇首的夢境,或許有點陰影留下,至少室外會比較好一點,即使飛過來我也較容易跳開。

據非正式訪問所知,同樣重要、令曱甴受萬人唾棄的一點,應該是「樣衰」。

問你一條問題:如果曱甴不是病媒,而是像蝴蝶蜜蜂在花叢間飛舞傳播花粉,或者像其親戚螳螂般剿滅害蟲,你還會討厭牠們嗎(我假設你討厭;如果不是,請跳往下一段)?還是「your face, your fate」令曱甴註定不得寵?

香港郊外極常見的金邊土鱉 Opisthoplatia orientalis,又稱東方水蠊、短翅蟑螂,成蟲的翅膀短小得不能用作飛行,主要進食落葉及林地有機物,中式藥材店有曬乾版本出售作治療之用

花蜜是不少曱甴的主要糧食

而事實上,全世界曱甴家族有四千多個品種,與人類起居生活有關係的只有約三十種,國際公認為人類害蟲的就只有四、五種。其他的,仍然像三億年來的祖先們一樣喜愛在大自然生活,當中以花蜜為生或者顏值高的,實在多不勝數。別以為一定隔離飯香,香港的曱甴也不是一味的樣衰——如果你不放眼家中而踏足郊野的話。

多不勝數的還有牠們的別名。除了曱甴和蟑螂,華語學術界較多用蜚蠊這個名字,例如牠們所屬的目一般會稱為蜚蠊目(近年白蟻也被收歸旗下,可重溫這篇文章),拉丁文名Blattodea則解作「會避開光的昆蟲」。香港最常用的是哪個別名?你懂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