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星期日

039 | 衣櫃裏的銀魚

結果還是要在家中才再見到牠。


記得第一次見到牠是在小學班房內的書簿櫃(現在還有嗎?)。那時已約略知道牠愛攝食含澱粉、多醣的物質,例如釘裝書籍和黏貼牆紙的漿糊,也會蛀食以棉、絲甚至皮革製的衣服。櫃內堆滿我們的練習簿,又長期不見天日,正可滿足牠食和住的需要,所以見到牠亦覺得不足為奇,向牠「嗨」了一聲後,便隨手把櫃門關上。

 

一關,就關了數十年。

 

間中牠在朋友家中出現,傳來照片詢問如何處理,只能解釋我並非從事防治蟲鼠工作,但一般驅蟲用樟腦應足夠防止衣服被蛀食,更重要的是要斷捨離地減少雜物積聚。不過,聞到驅蟲劑氣味產生不適或在收拾時移動重物引致肌肉勞損的傷害,應遠比見到牠令到個心離一離的傷害為大。

 

可能家中衣服不多,又或者雜物多得插針也有困難,一直未曾在家中遇過牠。為了寫這篇文章,曾問朋友借用牠的照片,卻發現家居昆蟲原來並不太受生態人的青睞。


結果還是要在家中才再見到牠,在收拾露台物品時發現牠伏在地上。


於是便有了這篇關於衣魚的文章。


出現在雜物堆下的衣魚,右邊尾鬚斷了一截

 

衣魚的名稱十分直白。「衣」是因為牠們常蛀食衣物,「魚」是因為牠們前圓後尖的身體,以及擺動身體擾亂捕獵者的動作與游動的魚相似,而這動作也令牠們被西方國家稱為魚,如英文的silverfish、法文的 le poisson d’argent等,silver是指衣魚當中最受注目的品種Lepisma saccharina身體上閃閃生輝、可脫落而令牠們較難被抓捕的鱗片。古代中國稱之為蛃、蟫、蠹魚,「蠹」字泛指蛀食有機物(如木材、衣服)的蟲,可見幾千年來牠們的形象也不算很好。

衣魚身體扁平,方便牠們在狹縫暱藏

終身蛻皮制是衣魚與其他昆蟲極大的分野。相信大家對昆蟲的變態都有一定認識,大部分都可歸入為完全變態(有蛹期)和不完全變態(無蛹期)的類別,當長大為成蟲後(翅膀完全長成、離開蛹、有繁殖能力),便不會再蛻皮或長大。但衣魚一生都沒有經歷變態的階段,幼體外貌與成蟲無異,在達到性成熟後仍會不斷蛻皮、不斷長大、不斷交配,壽命可達四年以上,比一般昆蟲的成蟲長命得多。

尾鬚兩邊短、中間長,是石蛃與衣魚不同之處
漁護署的昆蟲名錄只記載了一種 Pedetontus bianchii 比氏跳蛃

 

三條長度相約的尾鬚,令衣魚很容易辨認,所以科學家一直將同樣原始、同樣無翅膀、同樣有三條尾鬚的石蛃與衣魚歸類為纓尾目 Thysanura。直到二十世紀末,科學家以DNA、口部結構等分析,認為衣魚與其他有翅昆蟲的關係比石蛃更密切,故此將兩者分家,全世界五百多種衣魚被歸入衣魚目Zygentoma,五百多種石蛃則歸入古口目Archaeognatha,從外貌和習性可以將兩者區分:

l   石蛃身體上下方向拱起,似一條垂直的魚,頭部細小;衣魚身體較扁平,頭部較大

l   石蛃中間尾鬚較兩側為長,受驚時可助其身體彈起,故被稱為jumping bristletails衣魚三條尾鬚長度相若,不能彈起,但逃走也不慢

l   石蛃主要出現在野外,以藻類、地衣為食;衣魚多數在家居發現,蛀食含澱粉、多醣類有機物

石蛃身軀上下方向拱起,與衣魚扁平身體有很大分別,反而與蝦有幾分相似

漁護署紀錄了3種衣魚和1種石蛃,後者在郊外也不是隨時可見,若你在家中見到前者,希望你先想想以上的故事,或許你會覺得那一天還是有一點點運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