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星期三

018 |噤若寒蟬

「噤若寒蟬」這成語意指人有顧忌而不敢發聲,就像深秋時份蟬不會再鳴叫一樣。其實這四字很能反映我們返工時的實況,也十分精準地描述了蟬的生態。轉頭試試打開窗戶,誰能聽到蟬在叫?換轉半年前仲夏時份,你周末的午睡一定被阿蟬交響曲嚴重影響。

體型細小、多出現在灌叢葉上而非樹幹的綠草蟬 Mogannia hebes

無人會未聽過阿蟬交響曲,牠們的真身卻不是人人見過,皆因牠們棲息在樹幹高處,你嫌嘈要找牠們晦氣也很困難。我爸爸小時候就在長竹竿末端塗上漿糊,伸到樹上將牠們黏下來把玩。這本領似乎沒有遺傳到我身上,有時即使走到樹下,明知那隻蟬就在上面,卻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所在,走得再近點甚至會轉為靜音模式。

普遍蟬類都是大個子,身體闊而短,翅膀長度超越腹部,夏天最吵耳的蚱蟬Cryptotympana spp.足有兩至三寸長。牠們與非洲草原上最大那幾種哺乳動物一樣都是素食者,靠吸管狀口器刺穿樹皮吸食樹汁便已練就這樣的身型,想練大隻的朋友們或許可向牠們取經。牠們的口器位於頭部較後位置,因此被歸類為半翅目下的頸喙亞目(Auchenorrhyncha),是椿象的遠房親戚 。

很吵耳的蚱蟬 Cryptotympana sp.
廣東潔蟬 Purana guttularis
箭咀所示為向後伸出的口器

蟬的英文名源於、串法亦等同於拉丁文 cicada,解作「樹上的蟋蟀」,明顯是因為蟬和蟋蟀都是會鳴叫的昆蟲,但其實兩者的發聲原理完全不同。蟋蟀和親戚蚱蜢一樣,都是以後腿磨擦翅膀,而蟬則靠位於腹部兩邊近開端處的鼓膜震動;以日常物品作比喻的話,前者的發聲原理類似小提琴,後者則和喇叭、耳筒等相近。然而似乎只有雄蟬會鳴叫,牠們的腹部幾乎完全掏空形成共鳴箱,令聲音增強,有時甚至超過一百分貝。

以前在藥房輪候中醫診症時,常可見到飾櫃內放著各種奇形怪狀的藥材,其中一樣就是蟬蛻,亦即是金蟬脫殼中的殻。蟬的幼蟲在地底生活,在變為成蟲前會爬出地面,到草上或樹上作最後一次蛻皮,並長出翅膀,而這些剩下的蛻就被人收集作藥材,據聞有助治療感冒咳嗽;我肯定有喝過有蟬蛻成份的中藥,但你都知每劑中藥都是苦不堪言,實在難以告訴你蟬蛻的味道是否可口。

羽化失敗、翅膀未能成功伸展的斑蟬Gaeana maculata,仍停留在蛻上

蜉蝣及其他很多昆蟲一樣,在地底生活的幼蟲階段是蟬生命中最長的時間,鳴叫求偶繁殖的時間只佔一少部分。將這種模式推向極致的相信是昆蟲界最長命、生活於美國的十七年蟬 Magicicada cassinii,幼蟲在地底生活十七年才一次過爬出地面羽化,據稱這有助減少被天敵滅族的機會,但為何以十七年為一周期?與質數的特質有沒有關係(有另一種十三年蟬 Magicicada tredecassinii,除羽化時間外與十七年蟬無甚分別)?牠們的生理時鐘又如何在地底數夠十七年?到現時仍未有答案。或者先由我的偶像帶大家看看十七年蟬集體羽化的盛況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LiWy2nT7U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