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星期日

015 |昆蟲界盧海鵬

與我同年齡層的香港人,應該都記得當年歡樂今宵模仿其他藝員歌手的環節,當中尤以盧海鵬扮嘢最為入型入格。近十年扮嘢較為人熟悉的可能是李思捷,但鵬哥的《幾許瘋語》等膾炙人口名曲直至今天仍繞樑三日(至少在我腦中如是),年初就有電視台找來鵬哥與樂隊在銅鑼灣busking,地位難以被取代。

而昆蟲界中扮嘢能力最強的,當非竹節蟲莫屬,無論是成蟲、幼蟲或卵的階段均有極強的偽裝或靠嚇手段,以避開獵食者,功力和鵬哥不相伯仲。

一種葉竹節蟲科昆蟲,攝於斯里蘭卡;香港沒有這科的紀錄

竹節蟲的軀幹、足部都極為幼長,很多品種都呈啡色或綠色,與樹枝無甚分別。當牠們連一對觸角都向前伸然後動也不動時,確實比隱藏於民間的高手更加隱秘。和螳螂一樣,牠們也會前後搖晃,模仿樹枝被風吹。除了扮樹枝外,屬於葉竹節蟲科 Phylliidae 的成員,身體手腳更演化成樹葉形狀和顏色,花墟賣的仿植物盆栽也未見過有如此逼真的模樣。

蟲枝難辨

除了較為人熟識的靜態扮嘢外,竹節蟲也有動態扮嘢的技倆。我時常見到缺了一隻腳的竹節蟲,不知是否因為太幼容易折斷,但據知有一些品種會像壁虎甩掉尾巴般,將肢體截斷以迷惑捕獵者,之後可以腳再生;有些品種會舉起尾部,令敵人以為牠們是有毒的蠍子或兇狠的螞蟻,敬而遠之;部分有翅膀的品種,會在受驚擾時瞬間展示翅膀上鮮艷的圖案,掉到地上再逃之夭夭,嚇到捕獵者個心都離一離。

帶翅膀的友善華南䗛 Huananphasma amicum

竹節蟲卵呈圓形或橢圓形,外面有一層硬殼,長相極似植物種子。有些品種的卵頂上有一個由脂肪組成的突出物(capitulum),模擬植物種子上的油質體(elaiosome),而帶油質體的種子是螞蟻極為喜歡用作餵哺幼蟲的食物。於是乎,螞蟻就會把竹節蟲卵搬到巢穴中,讓幼蟲進食那脂肪突出物部分,留在硬殼裏的竹節蟲胚胎亦得到蟻群的好好保護,直至孵化。

須知螞蟻絕非善女信女(記得牠們都是來自女兒國嗎?),對任何入侵者都一律殺無赦(是的,我是用殺,不是煞),那孵出來的幼蟲豈非凶多吉少?當然,能演化到今時今日,牠們自然有其生存之道,其實也就是牠們擅長的扮嘢技能:幼蟲長相與螞蟻沒有兩樣,顏色和動靜皆模仿十足,出世後便可大模廝樣地走出蟻穴覓食去了。

上面說了這麼多靠騙靠嚇的技倆,其實竹節蟲也不是省油的燈。雖然外表纖弱而又食素,但牠們其實也會主動攻擊,有些品種可以在前胸的腺體產生難聞或刺激性的分泌物,用以擊退獵食者;有些的腳上長了硬刺,當牠們狠狠地用腳擊在敵人身上,必然帶來血光之災。

交配中的香港新棘䗛,可見雌性(綠色)與雄性體型相距甚大

或許因為其昆蟲扮嘢王的身份,生物學家將竹節蟲目命名為Phasmatodea,源自希臘文的 φάσμα (phasma,幽靈)。中國大陸科學界常將生物名字簡化,方便溝通,故此創造了「䗛」這個字。因亂碼而看不到這個字的朋友們稍安無躁,請將「虫」加到「脩」字旁就可以了。「脩」讀作「修」,可解作高、長,有時「脩」「修」兩字相通,起這個名無疑是因為竹節蟲的身型吧。香港暫時紀錄了18種竹節蟲,有好幾種都是在香港首次發現、甚至以香港命名的,例如2000年才發表的香港新棘䗛 Neohirasea hongkongensi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