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星期一

041 | 牠不是蜜蜂 (二)

記憶過了數十年而不再提起,就會消失。而以下的記憶,卻因為要寫這篇文章而從櫃底浮上來。緣份到了,自然要把它記下來。

十歲樓下的日子,與生態有關的中文書籍,似乎只有市政局出版的一系列香港乜乜香港物物(也十分殿堂級),英文的接觸不到也不會明白,那時仍是只懂I go to school by bus的年代。書店和圖書館的選擇,就只有大量台灣印刷精美、圖文並茂而且文字旁有注音符號的科普書。而櫃底的記憶中,有幾本書都曾介紹過一種模仿蜜蜂、名字叫翱翱蠅的昆蟲。神奇地,全能的Google大神竟然沒有紀錄這相信已被淘汰的名字。

直到出現,這類昆蟲才再次出現在腦中。當然,名稱已成為今天較多人稱呼的食蚜蠅,英文名為hover flies或flower flies,分類上被歸為食蚜蠅科 Syrphidae。食蚜蠅、hover flies、flower flies這三個名字,其實已經描述了這類昆蟲最為人知的幾個習性。

Hover fly 之名源於牠們常在空中定翼飛,看守自己的領土,並且向異性求偶


稱為hover flies,是因為牠們會在空中定翼飛,定翼飛的原因包括捍衛領空(即霸地盤),或者向異性求偶,展示其強勁的(飛行)肌肉。那在網上消失了的稱呼翱翱蠅,應該也是這個意思。

而要長時間定翼飛,就要有相應的構造和生活習慣配合。絕大部分品種的翅膀上,有一條貫穿中間但不與其他翅脈連接的偽脈(spurious vein),能加強翅膀的結構強度,它亦是將食蚜蠅與其他蠅類分辨開來的重要特徵。

圖中紅色箭咀所指的便是偽脈,是食蚜蠅的主要特徵



有硬件,也要有能量才能推動,生活習慣所指的就是牠們經常出沒在花朵上(這就是flower flies名稱由來,中文有時被稱為花虻),目的自然不是IG打咭,而是吸食能量值極高的花蜜,有時亦會進食花粉,據稱這才能達致性成熟。

亦即是說,牠們和蜜蜂、黃蜂訪花的習性相近,逐漸地食蚜蠅黃黑相間的色系變成主流,傳統的生物理論認為這是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的一種,無毒的食蚜蠅外表模仿有毒針的蜂類,乃屬有著數之舉,令捕獵者卻步。另外,入花叢亦令食蚜蠅成為重要的傳播花粉媒介,有人認為某些植物依賴食蚜蠅多於蜂類。 然而,科學家對食蚜蠅擬態和授粉的認識,其實還不算很深,直覺成份多於實驗驗證。

正在一堆蚜蟲中捕獵的食蚜蠅幼蟲


那為甚麼吃花蜜花粉的又被稱為食蚜蠅?這名稱其實是源自捕獵蚜蟲、介殼蟲等半翅目昆蟲的食蚜蠅幼蟲,在農業上被用作控制這些影響作物生長的蟲害,據稱每天每隻幼蟲吃掉數十隻蚜蟲也不算難事。但這名稱其實又未盡然完全正確,皆因佔食蚜蠅科約四成品種的蚜蠅亞科 Syrphinae 和縮顏蚜蠅亞科  Pipizinae 幼蟲才會在植物上捕獵蚜蟲等昆蟲,佔餘下品種大部分的管蚜蠅亞科 Eristalinae 幼蟲則屬腐食性,在水中、泥土或樹皮下以腐敗中有機物為食,較難見的巢穴蚜蠅亞科 Microdontinae 幼蟲在蟻巢內生活,外觀和習性均極為奇特和隱秘。又是篇幅所很,等遲幾回才逐一介紹吧。

講到尾,代表整個科的拉丁名 Syrphidae  原來最不貼題,有違一般描述該組生物特徵的習慣,大家有興趣知道拉丁名來源的話可自行搜尋,與上面三個名字相比實在遜色一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