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

030 | 水源蟲子(二): 石蛾

讀書時,教授曾提及混凝土—咪住,還是用香港慣用的石屎較為順耳—是一項大大改變人類歷史的發明,它的強度和可塑性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使用的建築物料之一。先問問大家,知不知石屎是甚麼?

花生糖、芝麻糖一類食物的構造,其實和石屎類似,都是大小不一的顆粒以一些會凝固的東西黏連在一起。石屎以碎石和沙為主幹成份,混入水泥和水,後兩者會產生化學作用,將碎石和沙黏著,乾固前有如流質可填滿模具,乾固後的石屎則極為堅硬,有點像蘿蔔糕的製作過程。

而我不知道石蛾是否石屎發明者念頭之源。而你亦不知道石蛾是誰,對嗎?

一種長角紋石蛾 Macrostemum sp.,外表與蛾十分相似
石蛾和蛾確實是有點疏堂親戚關係。成蟲外表和某些蛾類很相似,觸角如兩條幼長細絲,不太透明的翅膀像屋脊般放在腹背上,與蛾不同的是鋪在翅膀上的並非鱗片,而是細棘毛,所以牠們被歸類為毛翅目Trichoptera。據考究,牠們與鱗翅目有著共同的祖先,只是蛾和蝴蝶進一步將翅上棘毛演化為鱗片,兩類昆蟲被歸類在類脈總目Amphiesmenoptera之下。

要在香港覓尋石蛾,你須要付出一點腳骨力,去水質較清澈的溪流附近,成蟲常在溪旁植物的葉上,見到你通常會立即躲藏在葉底。為何成蟲會在溪流附近出沒?有留意這裏文章的話我不相信你會估不到。

側面看石蛾的移動城堡,以小沙粒、木屑等黏合而成,開口向圖左面
答對了!石蛾的幼蟲是生活在水中的。與疏堂親戚一樣,石蛾幼蟲也會吐絲,所以亦被稱為石蠶蛾。這些幼蟲被稱為水底建築師,是因為牠們會利用絲線將小沙粒、葉碎等微細物件秥連在一起,建成保護殼讓自己藏在其中。有些品種的殼是固定在石頭上,開口向著上游方向,讓隨水而流的食物自動送上門;有些是隨身携帶,為行動中的幼蟲提供全天候保護。殼的構造其實跟花生糖、石屎不無兩樣。

這種棕色的石蛾常見於香港清澈溪流附近的葉面上,當行近點你便會驚動牠,立刻躲到葉底
與之前介紹過的蜉蝣和石蠅一樣,石蛾幼蟲也是有清潔癖,不能太忍受污染水質,科學家以這三類昆蟲總種群密度佔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的百分比來評估水質狀況的指標,英文稱為%EPT,三個字母分別代表這三個目的拉丁文名稱Ephemeroptera / Plecoptera / Trichoptera。%EPT越高,表示種群數目越多,代表水質也越清澈。

飛蠅釣(fly fishing)這種釣魚方法,原來也和石蛾有關。釣魚者將毛及皮革繫在魚鈎上,模仿剛爬出水面羽化的石蛾成蟲,吸引捕食性魚類,而石蛾的幼蟲和蛹亦會被用作餌。除了魚之外,人類有時也會以石蛾為食,日本長野縣的zazamushi(ざざむし)就是以石蛾幼蟲作為佃煮料理,據稱源於江戶時代,但今天已很少人維持這風俗。

沒有留言: